Blogtrottr
中時電子報-新聞排行榜
中時電子報「點閱最熱」以當日新聞為統計基礎,以當日新聞為統計基礎,由系統統計當日網友點閱網頁累計次數之排行結果,隔日自動歸零重新計算。
大解密:當年,為什麼王永慶反核?
Feb 17th 2013, 04:01

陳水扁在任時曾一度停建核四,積極扶植民營電廠,洞燭機先的王永慶遂成了「反核急先鋒」。一旦核四營運,台電與民營電廠合約如何善了?核四不斷追加預算卻無法完工,台電玩的是兩手策略?施顏祥是無力解決或有更實際的政治考量?

台電虧損問題,絕非解決與民營電廠的不平等條約就一勞永逸。台電第一階段與四家民營電廠協處方案,重點之一是電廠的設備使用率若超過四○%,超出的部分,台電僅支付燃料費用,不給發電利潤;其次是星能、國光及森霸等三家電廠的售電價格計價公式,公式中的貸款利率項目,從七%降至四%。

但產業界質疑,台電未處理保證收購的問題,以目前台灣備載電力已達安全容量時,是否還有必要全盤收購民營電廠供電?

另一個問題是,當初因缺電而雨後春筍的IPP,原本是要用來因應限電危機,若核四興建完成且營運,台電與IPP簽二十五年合約將如何善了?而且核四不斷追加預算,完工卻遙遙無期,台電是否玩兩手策略,在核電、火力發電左右逢源?

民營電廠的申設,要回溯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四年間,台電的電源開發「興建發電廠」計畫,因民眾環保意識抬頭,頻遭抗爭而受阻,導致供電備用容量率僅五%,與較為合理的一五至二○%相去甚遠,當時曾無預警限電數十次,影響經濟、社會與民生至鉅。

時任總統的李登輝,希望台電能民營化提高績效,但是阻力不小;後來再提出「電業自由化」做為代替,希望引進民間企業參與發電市場,藉由競爭,提升台電經營效率,降低發電成本。於是經濟部在一九九四年公布「開放發電業作業要點」,啟動民營業者加入發電行列時代。

當時是國民黨執政,開放民營電廠,出讓發電利益大餅,絕對可以攏絡特定財團交換政治效忠。對財團而言,按照政府開出的條件「穩賺不賠」,又能有穩定的供電系統,若電業自由化後,還可將電賣給民間。政府給大財團方便,財團的政治獻金也源源不絕,基於這種「政商共生」關係,政府當然全力扶植民營電廠。

然而,蓋電廠非同小可,需要龐大資金,若沒有雄厚的本錢,根本難以獲得政府青睞。第一家申設通過的電廠,即是台塑的麥寮廠,它在一九九六年四月獲許可後,十二月就與台電簽約,但正式商轉卻是兩年半之後。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Eyes Like Blank Discs - The Guardian's Steven Poole On George Orwell's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優惠情報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